竹炭填料和活性炭填料在應用上有哪些區別
- 字號 + -
竹炭填料:以 3-5 年生竹材為原料,經800-1000℃高溫燒制,工藝更側重保留竹材的天然孔隙結構,無需額外化學活化。
活性炭填料:以木質、煤質、果殼為原料,經1000℃以上高溫 + 化學 / 物理活化,工藝核心是 “造孔”—— 通過活化產生大量微孔(孔徑<2nm),大幅提升比表面積和吸附容量。
竹炭的中孔和大孔結構,能為微生物提供充足的 “棲息空間”,且通氣順暢、營養物質易傳遞,微生物可在表面形成穩定的 “生物膜”,持續降解被吸附的異味分子;
活性炭的微孔結構狹窄,微生物難以進入孔內生長,且高吸附性可能 “包裹” 微生物,抑制其活性,因此幾乎無法用于生物除臭系統,僅適合純物理吸附。
1. 竹炭填料的優勢
高吸附性:竹炭多孔結構(孔隙率可達60%以上)能有效吸附硫化氫、氨氣等惡臭分子。
微生物載體:表面粗糙且富含礦物質,為微生物(如硝化菌、硫氧化菌)提供附著生長環境。
調節濕度/pH:弱堿性特性可中和酸性臭氣,孔隙結構還能維持適宜濕度,促進微生物活性。
長效性:相比普通活性炭,竹炭的再生能力更強(可通過曝氣或水洗部分恢復吸附能力)。

填料塔結構:
填充層:竹炭通常與其他填料(如火山巖、陶粒)分層填充,厚度1.5-2.5米。
噴淋系統:定期噴水保持濕度(60%-70%),促進微生物代謝。
空塔停留時間:一般設計為10-30秒,高濃度臭氣需延長。
微生物接種:針對性接種降解菌種(如處理VOCs可選用假單胞菌)。
預處理:高濃度臭氣需先經過水洗或化學洗滌,避免竹炭過快飽和。

污水處理廠:針對H?S和硫醇類臭氣,去除率可達90%以上。
垃圾中轉站:結合復合菌種處理氨氣和胺類物質。
養殖場:竹炭與堆肥聯用,減少NH?和VOCs排放。
5. 維護與再生
反沖洗:每3-6個月用低壓水沖洗,清除堵塞物。
部分更換:表層填料每年更換30%,底層可2-3年更換。
性能監測:定期檢測出口濃度,若效率下降>15%需檢修。

避免高溫:長期超過60℃會導致竹炭孔隙坍塌。
防酸腐蝕:pH<4時需前置中和處理,保護微生物群落。
氣流分布:設計均流板保證廢氣均勻通過填料層。
竹炭填料尤其適合中小型生物除臭設施,兼具經濟性和可持續性。實際應用中建議先進行中試,優化菌種配伍和空塔流速參數。